比较赚钱的三个小生意-82岁的美国老人变卖全部家产来到中国,只为自己13岁时的一个誓言
你的位置:比较赚钱的三个小生意 > 新闻动态 > 82岁的美国老人变卖全部家产来到中国,只为自己13岁时的一个誓言
82岁的美国老人变卖全部家产来到中国,只为自己13岁时的一个誓言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01:49     点击次数:86

1992年,山东聊城来了个特殊的老外。

她75岁,拄着拐杖,中文不会说几句,行李却很沉,有人问她来做什么,她说:“找一个小时候的朋友。”

朋友是谁?她自己也说不清。只记得他小时候爱画画,喜欢送她小花图,住在教堂附近。那时她才十来岁,现在已经过去60多年了。

更让人吃惊的是,这趟旅程之后,她没有再离开了。

几年后,她卖掉了美国的房子,带着全部积蓄搬到了聊城农村,修路、建校、教英语、送老花镜、捐医疗器械,干了十几年。

去世那年,她96岁,遗体也留在了中国。她说:“我是美国人,但我有一颗中国心。”

这段故事,听起来像小说,但是真的发生了。

讲这个故事之前,我们得从她13岁那年说起。

1917年,牧琳爱出生在中国北戴河。她的父亲牧鸿恩,是一位美国传教士。

那时候的传教士,经常带着全家搬来中国,牧家辗转到了山东聊城,住在教堂边,生活简单但平静。

她从小跟中国人一起长大,却不像一般洋孩子那样远离本地人。她偷偷和附近的中国小孩玩耍,学着用画画、笑脸、糖果去交朋友。

她最记得一个男孩,叫周仁杰,话不多,但画画很好。他会送她画、在门口等她、陪她聊天。他们的语言不通,但是相处很融洽。

她说:“那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。”

但快乐总是短暂的,战乱来了,枪声四起,父亲决定带家人回美国。

离开的那天,她哭着对几个玩伴说:“你们等我,我以后一定会回来。”

可她没想到,这一走,就是一辈子。

回到美国后,她的生活回到正轨,上学、学医、谈恋爱、结婚、生孩子,循规蹈矩的活着。

她读了护理专业,还拿到了硕士学位,毕业后进了一家儿童医院,几十年从护士干到院长。丈夫是社会学教授,两个儿子、两个女儿,日子算是富足安稳。

可是,她的心一直记挂着中国。

她偷偷订中文杂志,看中国的新闻,听说抗美援朝打起来了,她跑去写申请,想当志愿护士,被美国政府拒了。

后来尼克松访华,她更坐不住了,她去跟丈夫说:“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回一趟中国?”

丈夫摇头:“等以后中国富起来吧。”

有人问她:“你到底在等什么?”

她说:“等我可以回去的时候,我得去找那几个朋友,哪怕只找到一个人。”

1992年,她终于踏上了那片土地。

她提前给聊城市政府写信,说了自己小时候在教堂的故事,说想回去看看旧地,也想打听一个叫周仁杰的朋友。

不久后,聊城回了信,说:“那位先生已经去世了,但他女儿还在。”

她眼眶红了。

她带着丈夫,穿过陌生又熟悉的街道。那座小时候住过的教堂还在,外墙斑驳,院子里树木茂盛。她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。

她见到了周仁杰的女儿周保玲,把一张老照片交到她手里,那是她父亲当年为周家母子拍的照片,她一直藏在抽屉里,保存了六十多年。

周保玲接过照片,一时说不出话:“我从来没见过我父亲小时候的样子。”

她们拥抱了一下,不是热泪盈眶的那种激动,只是很踏实。

那一刻,她知道,自己的承诺兑现了。

旅行结束后,她回了美国。

儿女觉得她这趟旅程像一场心愿之旅,以为这就算画上句号了。

但她想回去的心却愈发强烈了。

1998年,丈夫去世,家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,孩子们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。

她那时候82岁,别人都想着怎么养老,她却开始盘算:“我还能为中国做点什么?”

她卖掉在丹佛的房子和林地,变卖家产,然后又一次给聊城写信:“我想在中国一个普通的农村住下来,为乡亲们做点事。”

聊城市看她年纪太大,不敢怠慢,安排她住在阳谷县刘庙村,一个交通方便的小村子。

她搬进院子时,大家都好奇:“一个美国老太太,来我们村住图啥?”

她说:“我不是来旅游的,我来种花、修路、教孩子。”

她真不是说说而已。

刚搬进去,她就把院子改成花园,养满了花,还画了一面假山墙,有时小孩过来,她就送一盆花让他们拿回家种。

她还花了自己积蓄,给小学买了20多台电脑,当起英语老师。

“我原本想办希望小学,但发现你们这已经有学校了,那我就补点设备。”

老师们不会用电脑,她就一对一教,小孩英语基础差,她就从最基础的单词教起。村里人谁想学,她都不拒绝。

她还掏钱为村里修过路,建了果园,给老人买老花镜,甚至请医生来为白内障老人免费做手术。

这些年,她前前后后捐了70多万元,几乎全花在了村里人身上。

别人夸她是外国雷锋,她摆手:“我父亲以前就这样骑着毛驴给人送食物,我就是跟他学的。”

她常说:“如果我来,是为了让你们多一点快乐,那我就值得。”

牧琳爱在聊城一住就是十多年。

村里的人对她的称呼从“美国老太太”变成了“我们村的牧奶奶”。村里人过生日请她、过年给她拜年,孩子们一见她就喊“校长好”。

每年圣诞节,她还会装扮成圣诞老人,骑着毛驴给孩子送礼物。

她自己穿的衣服很旧,十几年没换,电视机是老款的,每日粗茶淡饭,但她从不觉得委屈。

“我不需要太好的生活,我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。”

2013年4月,她因病去世。

按照她生前遗愿,她的眼角膜和遗体都捐给了中国的医学院。

女儿西尔维娅从美国赶来,带来了母亲的护照,上面贴着“遗体捐献”卡片。

西尔维娅说:“她说过,她的根已经在中国了。”

一个美国老人,把最美的年华留在中国,把最执着的承诺也交给了这里。

这一生,她不是落叶归根,而是心有所归。



  • 上一篇:一辆氢能共享单车背后的“绿色转型”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